点击上方“悦太极”关注微信悦刻五代注油空蛋,并置顶每天第一时间观看!
悦太极投稿接受邮箱:[email protected]
1
曰心靜:心不靜則意不專悦刻五代注油空蛋,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,故要心靜。起初舉動未能由已,要息心體認,隨人所動,隨曲就伸,不丟不頂,勿自伸縮。彼有力,我亦有力,我力在先;彼無力,我亦無力,我意仍在先。要刻刻留意,挨何處,心要用在何處,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。從此做去,一年半載,便能施於身。此全是用意,不是用勁。久之則人為我制,我不為人制矣!
2
曰身靈: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。故要身靈。舉手不可有呆像。彼之力方礙我皮毛,我之意已入彼骨內。兩手支撐,一氣貫串。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;右重則右虛,而左已去。氣如車輪,周身俱要相隨。有不相隨處,身便散亂,便不得力,其病於腰腿求之。先,以心使身,從人不從己;後,身便從心,‘由己仍是從人。由己則滯,從人則活。能從人,手上便有分寸。秤彼勁之大小,分厘不錯;權彼來之長短,毫髮無差。前進後退,處處恰合。功彌久而技彌精矣!
3
曰氣斂:氣勢散漫,便無含蓄,身亦散亂,務使氣斂入脊骨,呼吸通靈,周身罔間。吸為合、為蓄;呼為開、為發。蓋吸則自然提得起,亦拿得人起;呼則自然沉得下,也放得人出。此是以意運氣,而非以力使氣也。
4
曰勁整:一身之勁,練成一家。分清虛實,發勁要有根源;勁起於腳跟,主於腰間,形於手指,發於脊背。又要提起全副精神,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,我勁已經接於彼勁,恰好不後不先,如皮燃火,如泉湧出。前進後退,無絲毫散亂。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,方能隨手奏效。此所謂“借力打人”。“四兩撥千斤”也。
5
曰神聚:上四者俱備,總歸神聚。神聚則一氣鼓鑄,練氣歸神,氣勢騰挪;精神貫注,開合有致,虛實清楚。左虛則右實,右虛則左實。虛,非全然無力,氣勢要有騰挪;實,非全然占煞,精神要貴貫注。緊要全在胸中、腰間變化,不在外面。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?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於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“合”;由腰形於脊骨,布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是由下而上也,謂之“開”。合便是收,開即是放。能懂開合,便知陰陽。到此地位,功用一日,技精一日,漸至從心所欲,罔不知意矣!
1934年2月,上海大东书局公开出版杨澄甫著作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。这是一本太极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,被公认为是太极拳的经典文献。
其一,自杨露禅、经杨健侯辈、至杨澄甫辈,祖孙三代练拳、传拳,都是口授身传,不立文字、未留系统拳照。至杨澄甫才首次以亲自示范的成套拳照为基础,撰述成专著。由口授到有书为据,这是一个转折,或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。
其二,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的作者在《例言》中强调:“太极拳祗有一派,无二法门。不可自眩聪明,妄加增损。”要提防“私心妄改,以误传误,易失体用之真传”。这种情况,是人为地对原传拳架的改变。就拳架传承的一般情况而言,拳架在自然传承中出现变化也是难以避免的。由于传习者各自的武术基础不同、文化素质不同、社会阅历不同、性格和体质不同等,对原传拳架的理解不会尽同,采取的修练方法也不会尽同,于是,形成的擅长技法(所谓“绝招”)和练拳风格必然有异,这就难免所习拳架和拳式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。杨氏祖孙三代存在这种情况,他们各自的传人、再传人同样会因为上述原因,引起所习拳架和拳式发生一些相应变化。唯此,若不进行必要的统一,再一代代转传下去,失去杨式太极拳架的“原生态”将是难免的。要统一,必须有个标准。“杨澄甫定型架”发挥了这个标准作用。杨式太极拳从不强调统一标准,到强调“无二法门”的统一标准,应该说是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新里程。
广告
杨澄甫“太极拳体用全书”